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丘陵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为

           

关于丘陵地区玉米种植密度,综合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,可总结如下:

一、种植密度范围品种差异

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。例如:

- 抗倒性强、抗病性好的中晚熟品种(如先玉1171、郑单958等)适宜种植密度为 7.08万株/hm²至7.99万株/hm²

- 矮杆、棒小、生育期短的品种建议稀植,密度控制在 4.5万株/hm²以下

地形与土壤条件

- 坡度与坡向:

坡度较陡或向阳的丘陵地区宜稀植,以减少水土流失并增强透风性;

- 土壤肥力:肥力较差的地块应适当稀植(行距65-75cm,株距25-40cm),肥沃地块可密植(行距50-65cm,株距20-30cm)。

二、其他关键管理措施

品种选择

优先选用高产潜力、耐密紧凑的中晚熟品种(如郑单958、农大108等),并确保种子纯度≥96%、发芽率≥85%。

播种管理

- 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,行距65cm、株距18cm,播种深度5cm,单粒播7.50万-8.25万粒/hm²;

- 套种玉米需缩短与小麦共生期,控制定苗密度(大穗型≤6万株/hm²,中穗型≤8.25万株/hm²)。

后期管理

- 合理控制追肥,重点补充磷、钾肥和有机肥;

- 及时排水防涝,避免田间持水量低于55%时过度灌溉。

三、调整建议

实际种植时需根据当年气候条件、土壤检测报告及品种特性综合调整。例如,若夏季高温多雨,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以减少病害风险。建议种植前进行小范围试种,对比产量和抗逆性,逐步推广优化方案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