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在家小泥鳅苗怎么养的活

           

要提高泥鳅小苗的成活率,需从养殖环境、苗种选择、投喂管理及疾病防控等方面综合管理,具体措施如下:

一、养殖环境管理池塘条件

- 选择土池或水泥池,面积30-100平方米,水深控制在50-80厘米。池底铺垫15-20厘米腐殖土,四周设置40厘米高护坡,进排水口安装120目滤网防止逃逸和敌害。

- 池塘需保持微流水环境,可通过增氧机维持溶氧量(5mg/L以上),避免缺氧导致死亡。

水质管理

- 水质要求弱碱性或中性(pH值6.5-8),定期换水(每周1/3),高温季节增加换水频率至每3天一次。

- 发现水质浑浊时,及时注水或换水;溶氧低时开启增氧机(如叶轮增氧机)。

底质与生态建设

- 池底种植水葫芦、苦草等水生植物,提供遮荫和改善水质。投放浮萍覆盖池面1/4,促进天然饵料(如轮虫、小球藻)生长。

二、苗种选择与放养

苗种筛选

- 选择体长7毫米左右、卵黄囊消失、游动活跃、无病害的泥鳅种苗。避免混入敌害鱼(如黄鳝、鲶鱼),可通过生石灰消毒或高压水枪清塘杀敌。

放养密度与时间

- 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800-1000尾,体长3厘米后分塘养殖。5月左右放养,晴天时直接下塘,避免阴雨天。

三、投喂管理

饲料选择与搭配

- 以高蛋白饲料为主(如鱼粉、蚯蚓粉),搭配小麦粉、米糠等辅助饲料。动物性饲料占40%-50%,植物性饲料占50%-60%。

- 采用投饵机驯化,每天2-3次投喂,傍晚效果更佳,每次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3%-5%。

投喂方式

- 饿食后下塘,避免惊扰。网箱取苗时选择上风头体质强的鳅苗。

四、疾病防控

常见病害预防

- 防止出血病(体表红点)、肠炎等,20日龄时使用泥鳅菌毒克泼洒消毒。

- 定期检查水质,发现蜻蜓幼虫等敌害及时用吡虫啉防治。

水质恶化应对

- 若出现“烂尾病”“鳃病”,需立即换水并增氧,严重时补充发酵粪肥或人工饵料。

五、其他注意事项

苗种运输:

存活率低于5%的泥鳅苗需冷藏运输。

记录管理:建立养殖日志,记录水温、投喂量、疾病情况等,便于分析调整。
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显著提高泥鳅小苗的成活率,降低养殖风险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