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钓鱼的小泥鳅怎么养的活

           

养殖泥鳅需结合科学管理措施,确保水质、环境及投喂科学化,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池塘条件建设池塘类型与面积

- 建议使用砖石或水泥池,面积根据养殖规模选择:苗种池30-150平方米,成鱼池100-700平方米。水泥池可覆盖聚乙烯膜保水防逃。

水深与水质

- 水深控制在30-40厘米,水质需保持黄绿色、透明度15-25厘米,pH值6.0-8.0,溶解氧≥2毫克/升。

底质与防逃设计

- 底部铺0.5尺厚黏质土或夯实沙质土,种植黑麦草、芦苇等遮荫植物。设置防逃设施,如水泥网或塑料膜,修补池漏并确保进排水畅通。

二、放养管理

苗种处理与消毒

- 放养前30天晾晒旧池塘,清塘消毒(如用二氧化氯3.75千克/公顷或生石灰0.2千克/平方米)。苗种需浸浴3-5分钟盐水(3%-4%浓度)杀灭寄生虫。

放养密度与搭配

- 体长5-7厘米的鳅种密度80-100尾/平方米,可搭配5-8尾鲫鱼混养。避免大鳅吃小鳅,混养可利用其杂食性提高饲料利用率。

三、日常管理

水质调控与增氧

- 每周换水30厘米,夏季高温时开启增氧设备。若出现气泡病,用5毫克/升食盐水泼洒并换水。

饲料与投喂

- 以天然饵料(蚯蚓、水蚤)为主,人工养殖可投喂米糠、豆饼等。投喂量随温度变化调整:3月1%-4%体重/天,夏季增至3%-4%。

疾病预防与监测

- 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、维生素C及三黄粉预防疾病,定期检测水质(氨氮、亚硝酸盐)。发现异常行为(如浮肿、拒食)及时隔离治疗。

四、环境优化

温度管理:

冬季保持15-30℃,夏季可通过遮阳网或增氧设备维持适宜温度。

设施维护:定期检查进排水设备、防逃设施,修复漏洞防止逃逸。

通过以上措施,可有效提升泥鳅存活率与养殖效益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