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蛙场里养泥鳅怎么养活的

           

在蛙场养殖泥鳅时,需结合泥鳅的生态习性和养殖环境要求,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。以下是综合管理要点:

一、池塘建设与水质管理

池塘规格

- 面积建议2-10亩,水深控制在0.5-1.8米,底淤需保持中性pH值(7-8)。 - 池塘壁需夯实防漏,进水排水口安装铁丝网防逃,四周设置防鼠网。

清塘消毒

- 放苗前20天用生石灰(80-120Kg/亩)全塘泼洒,杀灭病原菌并补钙。 - 换水时配合使用增氧机,保持溶氧量在5mg/L以上。

水质调控

- 通过投放浮游生物(如桡足类、枝角类)或有机肥(如腐熟的玉米秸)维持透明度在20-30厘米。 - 高温季节每10天换水1次,冬季需加深水位至40-50厘米防寒。

二、苗种选择与放养管理

苗种要求

- 选择体长3-4厘米、游动快、无损伤的健康苗种,运输时用食盐水浸泡消毒。 - 可混养大头鱼、鲫鱼等鱼类提高效益,但需控制密度。

放养密度

- 初期每亩1万尾(1万尾/平方米),后期根据生长情况调整至8000-1.2万尾/平方米。 - 深水区可适当提高密度,浅水区需降低密度以保证摄食。

放养方式

- 暴露苗种1小时适应水温后投放,避免直接冲击池底。

三、饲料投喂与营养管理

饲料选择

- 优先使用发酵过的配合饲料(直径0.3-0.8毫米),后期可投喂蚯蚓、水生昆虫等天然饵料。 - 饲料需定时定量投放在池边,避免残渣堆积。

投喂策略

- 早期(1-10天)每天投喂3次,后期减少至1次。观察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。 - 每亩设置2台投饵机,确保均匀分布。

营养补充

- 每10天施1-2次微生物制剂,促进浮游生物生长。冬季可投喂鱼粉、豆饼等补充营养。

四、疾病预防与日常管理

病害监测

- 观察泥鳅是否出现浮头、肠呼吸等异常行为,及时换水并治疗。 - 发现病死个体立即捞出,防止交叉感染。

环境维护

- 每天清理池边杂草,保持水质清澈。高温季节(>30℃)增加换水频率。 - 阳台种植水葫芦、浮萍等植物辅助遮阳降温。
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有效提升蛙场泥鳅的成活率与养殖效益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