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提高鸡的产蛋量,需从营养管理、环境优化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营养管理饲料配方优化
- 产蛋期需增加粗蛋白(16%-18%)、钙(3.5%-3.7%)、磷(0.35%-0.4%)及维生素A、D、E等。 - 可添加小苏打(0.2%)提高产蛋率3%,氯化胆碱(0.2%)提升3%。
特殊饲料添加剂
- 艾叶粉(2%)含蛋白质、维生素,可提高产蛋量4.5%。 - 生石膏粉(0.5-3克/天)促进换羽,提升产蛋率12%以上。
喂食技巧
- 每日加餐青菜(10%)、玉米或小麦,提供能量支持。 - 发芽饲料可冬季补充,提高产蛋率10%-20%。
二、环境优化光照管理
- 产蛋期保持16-17小时光照,淘汰前4周延长至17小时,刺激排卵。 - 自然光不足时使用白炽灯或LED灯补光,光照强度需达到5勒克斯。
温湿度控制
- 最佳产蛋温度13-23℃,湿度60-70%,过高或过低均影响产蛋。 - 冬季需保温措施(如生火炉、封闭窗户),夏季注意通风降温。
鸡舍卫生管理
- 每天清理鸡舍,消毒设备(如速洁、千毒灭),预防呼吸道病和感染。 - 保持鸡舍干燥通风,减少应激反应。
三、疾病预防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
- 换羽期添加锌(2%)预防输卵管炎,产蛋期可配合卵炎消等药物。 -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缓解应激,增强免疫力。
应激管理
- 减少环境变化(如突然温度波动),保持鸡群稳定。 - 产蛋箱放置假蛋诱导产蛋,模拟群体环境。
四、其他实用技巧补光与捡蛋
- 21周龄后逐步增加光照至16小时,淘汰前4周延长至17小时。 - 每天捡蛋2次(夏季3次),传递产蛋信号。
品种选择与饲养管理
- 优先选择海兰褐、罗曼褐等高产稳定品种。 - 育雏期注意温度(35℃为理想)和开口药使用(恩诺沙星替代氟苯尼考)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显著提高鸡的产蛋量与蛋壳质量。建议根据具体品种和养殖环境调整方案,并定期监测产蛋数据优化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