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的起源和驯化历史涉及多个研究方向,综合权威资料可总结如下:
一、起源与驯化原生地争议玉米原产于中美洲,具体驯化时间存在不同说法:
- 早期研究认为玉米由墨西哥或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驯化,驯化时间约7000年前;
- 少数观点提出中国晋朝(公元265年-420年)已有记载,当时称为“玉蜀黍”。
驯化过程
印第安人通过长期驯化野生大刍草(Zea mays),逐步培育出现代玉米。考古发现,墨西哥特瓦坎文明遗址(公元前7000-公元1540年)已有玉米种植证据,表明驯化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。
二、传播与改良哥伦布的贡献
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,玉米被带回西班牙,随后传播至欧洲并扩散至全球。
品种改良
- 美国科学家通过杂交育种(如与野生大刍草杂交),显著提升了玉米产量和抗逆性,推动了现代玉米的培育。
三、常见误区“发明”说法: 玉米作为自然生长的作物,其驯化属于“发现”而非“发明”。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培育者,与玉米无关。 地域争议
玉米在拉丁美洲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,与小麦(欧洲)、稻米(亚洲)并称“三大粮食作物”。其高产特性对全球人口增长有重要影响。
综上,玉米的驯化是印第安人通过长期农业实践完成的,而现代品种的改良则涉及多国科学家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