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、气候条件及土壤肥力综合调整,具体建议如下:
一、种植密度与品种特性匹配耐密品种:适合在积温较高、光照充足、土壤肥沃的地区种植,种植密度可达到 5-6万株/公顷(如吉林、辽宁部分地区)。
不耐密品种:在积温不足、光照较差或土壤肥力较弱的地块,建议适当降低密度,通常为 5万株/公顷以下。
二、地理与气候因素影响积温条件- 高积温地区
(如吉林、辽宁):可耐受更高种植密度,推荐5-6万株/公顷。- 低积温地区(如黑龙江大部分区域):种植密度需控制在5万株/公顷左右,超过此密度易导致倒伏、病虫害等问题。
气候条件
- 光照充足、雨量适中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密度,但需结合品种耐密性调整。
三、土壤肥力与种植密度关系肥力强的地块: 可承载更高密度种植,株距可缩短至20-30厘米(如双城市农丰镇实验田),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。 肥力差的地块
| 类型 | 种植密度(万株/公顷) | 行距(厘米) | 土壤肥力要求 |
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耐密品种(高积温) | 5-6 | 20-30| 肥沃土壤 |
| 耐密品种(低积温) | 5 | 30 | 中等肥力 |
| 不耐密品种 | ≤5 | 30-40| 肥力较差 | 五、其他注意事项品种选择:
优先选用高产、耐密品种,如吉林省推广的郑单9519等。
管理措施:密植需配合精细管理,包括合理施肥(基肥150-225公斤/公顷,追肥150-250公斤/公顷)、病虫害防治及及时收获。
通过以上调整,黑龙江玉米种植密度可优化单产,同时降低倒伏和病虫害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