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喷药次数需根据种植管理方式、品种特性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调整,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常见模式:
一、传统管理方式(2次喷施)苗期- 需喷施一次农药,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(如地老虎、蛴螬)和苗期病害(如根腐病、茎基腐病),促进根系发育。
- 示例配方:
噻虫嗪+辛硫磷(杀虫剂)+多菌灵(杀菌剂)+含锌/硼叶面肥。
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- 需喷施一次综合药剂,包括杀虫剂(如甲维盐、吡虫啉)、杀菌剂(如戊唑醇、嘧菌酯)及叶面肥(含氮/磷/钾),以防治玉米螟、锈病、大小斑病等,促进授粉和籽粒灌浆。
二、高产管理方式(3次喷施)苗期
- 除草剂+杀菌剂+叶面肥,防治地下害虫、苗期病害及黄苗弱苗修复。
拔节期
- 杀虫剂+杀菌剂+叶面肥,重点防治玉米螟、蚜虫、叶斑病,促进茎秆粗壮。
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
- 杀虫剂+杀菌剂+叶面肥+控旺剂,综合防治病虫害、倒伏风险,并调控植株生长势。
三、其他注意事项施药时间: 需避开高温时段(如中午),防止农药药害。例如,大喇叭口期喷施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。 特殊情况调整
叶面肥补充:大喇叭口后期可喷施叶面肥(如磷酸二氢钾、尿素),配合病虫害防治,促进灌浆和籽粒发育。
建议根据当地气候、品种抗性及种植目标,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案,并结合病虫害监测结果灵活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