螃蟹上浮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:
药残中毒使用大量的菊酯类、敌百虫、硫酸铜等药物清塘,这些药物的残留会在底泥中逐渐释放,导致河蟹慢性中毒,进而出现上岸现象。中毒的河蟹行动缓慢,反应迟钝,通常蜷缩在岸边形成“僵蟹”,最终可能死亡。
温差应激早期蟹塘水位较浅,加上雨水较多、阴雨天气频繁,水温不稳定,导致昼夜温差较大。蟹苗对这种环境变化应激反应较重,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的外地蟹苗,反应更为强烈。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蟹苗上岸。
溶氧不足今年大部分蟹塘放苗密度较往年加大,导致溶氧需求增加。水草长势不好,特别是早期水草较贵导致部分蟹塘载草稀疏,容易发生缺氧现象。蜕壳前后上岸现象较多,可能与蜕壳阶段需要大量溶氧有关。此外,投放大量螺蛳也会加速池塘耗氧,导致晚上耗氧量增加,从而引发上岸现象。
肝脏受损肝脏是螃蟹的重要器官,肝脏受损会影响螃蟹的生理功能,包括摄食、消化和代谢。肝脏受损的螃蟹可能出现行动迟缓、反应迟钝等症状,最终可能导致上岸。
水质问题在酸性环境中,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,有机物分解速度减慢,物质循环速度慢,导致细菌、藻类、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。河蟹的鳃会受到腐蚀,血液酸性增强,载氧能力降低,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,但河蟹仍会出现浮头现象,造成缺氧症。
建议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:
合理使用药物,避免药物残留超标。
保持水位稳定,避免水温剧烈波动。
控制放苗密度,确保水体中有足够的溶氧。
促进水草生长,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定期检查水质,调整水质pH值,保持水质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