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池塘面积建议50-100平方米,水深控制在40-50厘米,底部铺垫夯实土壤或塑料膜防逃。
- 水质需保持中性或弱酸性(pH值6.5-8),溶氧量≥5mg/L,可通过增氧设备(如微孔曝气)维持。
光照与通风
- 选择半阴半阳环境,避免强光直射。夏季需覆盖遮阳网,保证水体溶氧。
进排水系统
- 进水口安装过滤网防止杂质和天敌,排水口设计在池底便于换水。
二、水质管理日常维护
- 每天清理残饵,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,发现异常(如浮头、停食)需立即换水。
- 每10天泼洒生石灰调节酸碱度(每立方米水10克),改善水质。
应急处理
- 若出现溶氧不足,需开启增氧设备并排出老水,添加新水。
- 发现病鱼或死鱼需及时捞除,防止疾病传播。
三、饲料与投喂管理饲料选择
- 以植物性饲料为主(50%-60%),搭配动物性饲料(40%-50%),推荐豆粕、鱼粉、蚯蚓等。
- 饲料需制成块状或配合饵料,便于投喂。
投喂频次与量
- 每天2-3次,傍晚效果更佳。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3%-5%,避免过量导致消化不良。
- 饲养后期可适当降低密度,促进生长。
四、疾病防治预防措施
- 每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水,防止病原体滋生。
- 警惕水质恶化引发的“烂尾病”“鳃病”等,及时换水增氧。
治疗手段
- 发现病鱼需隔离治疗,配合使用抗生素或生物肥。
五、其他注意事项苗种选择: 选用体长5-7厘米、无病无伤的鳅苗,密度控制在80-100尾/平方米。 环境多样化
季节管理:高温季节增加换水频率(每3天一次),冬季保持水温在25℃左右。
通过以上管理措施,普通小泥鳅的成活率可显著提升,为后续养殖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