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小溪里逮的泥鳅养殖方法,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暂养与运输暂养容器选择
- 使用鱼篓(口径24厘米、底径65厘米、高24厘米)或木桶(72升)暂养,流水环境可适当增加重量(如木桶放10公斤,水泥池流水密度40-50公斤/平方米)。
- 网箱暂养更高效,每平方米可养30-40公斤,需套大网箱防逃。
水质与密度调整
- 暂养水温24-27℃时密度最高(80-100尾/平方米),低温时密度可提高至100-120尾/平方米。
- 水质需保持溶氧≥2毫克/升,通过增氧设备或换水(每日1/3)维持。
运输注意事项
- 捕捞后尽快转移至暂养容器,避免长时间滞留导致缺氧或应激死亡。
二、长期养殖管理池塘建设
- 选择向阳、避风、水源充足的地段,土池或水泥池皆可,水深控制在1-1.5米。
- 池底铺肥(腐熟人畜粪)并种植水生植物(如芦苇)遮荫,保持水质中性或弱酸性(pH值6.5-7.5)。
苗种投放与消毒
- 使用生石灰(0.2千克/平方米)清塘消毒,放养规格整齐、无病的苗种(体长5-7厘米)。
- 可搭配鲫鱼(5-8尾/平方米)混养,促进生长。
饲料与投喂
- 以天然饵料(水蚤、蚯蚓)为主,人工饲料(米糠、豆饼、血粉)可补充。
- 日投喂量随温度变化调整:3-4月每月1%,夏季4%-6月1%,秋季减少至0.5%-1%。
水质与疾病管理
- 定期换水(10-15天/次),夏季增氧设备维护,预防气泡病(5毫克/升食盐水泼洒)。
- 发现疾病及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,预防寄生虫感染。
三、收获与运输捕捞方法
- 食饵诱捕:投放猪牛骨粉与腐殖土混合物,夜间沉底,次日取出。
- 冲水法:夜间排水后注水,泥鳅顺流进入地笼。
- 干塘法:冬季水位降至10-15℃时捕捞。
运输要求
- 捕捞后尽快转移至市场或加工场,避免长时间滞留导致死亡。
总结小溪捕捞的泥鳅养殖需结合暂养、运输、池塘管理及日常养护,关键控制水质、密度和投喂量。通过科学管理,可提高成活率与产量。